2024腊八节的起源及养生知识

马振华

腊八节的由来

原来,据我国古书记载,“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其中尤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之为“腊祭”,因此,人们也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之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

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但并不喝腊八粥,至于在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还和佛教有关呢!

据传,“腊八”这一天,是佛祖“成道日”,佛祖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明。

有一天他来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时,由于又累又饿,终于昏倒在地。正好这时,一位牧女放牧来到这里,赶忙把自己身上带的午餐拿出来,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用粟米熬成的粥,还有从山上采来的各种水果,这对于多日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真是美味甘露。之后,他元气恢复,精神振奋,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从那以后,每当到了腊月初七这一天,寺院的僧侣都取清新的谷果,洗净器皿,终夜张罗,到天明时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熬成粥来供佛。据宋代吴白牧撰写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到了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的腊八粥。

后来广大民间也争相效仿煮腊八粥,全家聚食,并馈送亲友。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而流传下来。

腊八节养生常识

1、穿衣戴帽

腊八左右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服装。热量就主要从头、手等暴露部位散失。

冬季戴帽应注重帽子是否能护住耳朵?儿童外出应注意随时戴帽子,同时腊八前后,大家出门可尽量穿高领衣服,戴上围巾,晚上睡觉时,别把肩膀露在外面。腰或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上护腰或护膝。睡觉前还可用热水先泡泡脚。

2、早卧晚起

冬天是“藏养”的季节,在冬天应“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冬天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更应早睡,有利于防病。

另外不要蒙头睡觉,因为被子里空气不流畅。再加上人体散发出来的体臭汗臭味、呼出气中的二氧化碳、肠道排出的有害气体,致使被子里空气混浊。如果蒙头睡觉,会使体内氧饱和度下降,严重则会影响大肠生理功能。早上起床时会出现头昏脑胀、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记忆衰退等症状。

3、适当运动

人在寒冷天里阳气虚弱,心肺负担不小,因此中老年人在最冷的时候不要外出。在家里做一些简单运动就可以,如在室内慢跑、做体操等。

如果气温有所回升,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室外锻炼。时间最好是下午三点到四点,但阴天、雪天、大风天不要外出。

4、增加饮茶

寒冬降临,气温低下,日短夜长,人体活动相对减少,食欲增加,在用饮食增加热量抵御寒冷之余,茶成为人们的上选,适合的茶饮最好选择温性的,如红茶或者茶饮里加大枣,枸杞等温性食品。

腊八粥的由来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风俗。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奶与谷物共煮而成)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