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原文化说明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六千年至公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在古代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省占据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最耀眼的是体现礼法制度的青铜器。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周原等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国宝。
代表中原文化的国之重宝有:
殷墟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陕西出土的西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何尊(何尊铭文中首次出现“中国”二字)。
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
公务员行测考试法理学知识点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与一般的解释相比,法律解释有三个特点:
(1)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
(2)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一方面,具体案件引起法律解释的必要;另一方面,法律解释要与具体案件相结合;
(3)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同一法律条文,往往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说明,这就存在一个通过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以确定最合理的解释的过程。
法律解释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其是连接抽象立法与具体案件之间的桥梁,它能解决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改革、发展的矛盾,使法律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它能弥补立法的缺憾,通过解释消除立法的疏漏、矛盾等。总之,其必要性在于克服法律的局限性和应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那么对于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又是什么样的呢,具体如下。
当代中国法律解释体制是在1982年《宪法》、2000年《立法法》以及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基础上构建的。其模式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领导下各机关分工配合的二元法律解释体制。
(1)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法律解释是立法解释,包括对宪法的解释和对法律的解释两部分。通常我们所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是指后一类,即对法律的解释。
(2)最高司法机关的解释。即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包括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
(3)最高行政机关及其所属主管部门的解释。即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对有关法律法规的解释。
(4)地方政权机关的解释。这类解释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二是对地方性法规、规章如何具体适用的问题,由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做出解释。
例题分析:下列关于法律解释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对象是宪法和法律
B.最高行政机关的解释即国务院的解释。
C.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政府文件
D.最高司法机关的解释包括公安部的解释
【答案】AB。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对象是宪法和法律,
A正确;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对有关法律法规的解释,
B正确;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
C错误;最高司法机关的法律解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不包括公安部的解释,
D错误。所以,本题应该选AB项。通过此题可以发现法律解释的命题基本以种类特征的考查为主,把握好这些要点,基本就能应对题目从而取得高分。
行测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根据空缺定位确定所填内容
语句衔接,题干给出一段文字,在这一段文字中,抽取一句话让我们补充完整。按照空缺横线位置不同,可划分为三类:空缺在段首、空缺在段中以及空缺在段尾。而空缺处位置不一样,其作用也不一样。那么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其具有哪些具体作用。
空缺处在段首: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例题1.
相关研究表明,________________:由于气候变暖,中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已由长城沿线向北扩展了1至2个纬度;华北地区冬小麦正由冬性向半冬性过渡,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显著提高,水稻面积和总产量迅速增加;喜温作物玉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作物,除了利好消息,气候变化也有不利影响: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各种病虫害危害加重,都会导致农业减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悲观
B.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
C.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日益扩大
D.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以好处居多
【答案】D。解析:横线部分位于句首,后面是冒号,所以要填一个能够概括下文的句子。冒号之后内容均是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首先详细论述气候变化的好处,之后又简略提及气候变化的坏处,从文段中看,明显以好处居多,D项表述准确。A 项“农业”扩大了论述范围,应为“中国农业”,且“想象的那么悲观”也为无中生有,排除;B 项主语错误,不是“气象灾害”而是“气候变化”;C 项为后文中的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空缺处在段中:承上启下
例题2:
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__________,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D.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答案】D。解析:根据话题一致原则,划线处前文说的是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勾画着自身的影像(“作者形象”),后句说的是“作者形象”是什么。由此可知,划线处句子也应围绕“作者形象”展开,故正确答案为D 。
空缺处在段尾:总结全文
例题3:
“木桶理论,短板效应”的意思是一个由很多木板箍成的木桶,如果一块木板很长,并不能多盛水,而有一块木板很短的话,它的最大盛水量就只能达到最短木板的上沿。著名教授陈运鹏把制约游泳成绩的八个因素比做木板,________。
A.只有八个因素都突出,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B.如果有一个因素欠缺,那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C.只有一个因素很突出,并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D.如果八个因素都欠缺,必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答案】B。解析: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要说的是短板效应,并接着讲出一块木板很短导致的结果。在选项 A 中“八个因素都突出”与“短、一块”脱钩,选项 C 中“一个因素很突出”只能照应“一块”,选项 D 中“八个因素都欠缺”只能照应“短”。而选项 B 中“一个因素欠缺”与文段的“短、一块”思路一致。故此题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