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道在困境中磨炼毅力美文
1973年,由于中东爆发石油危机,严重打击了香港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塑胶业。当时,股票暴跌,物价飞涨,失业人数大增,人们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天,一位蓬头垢面、愁眉苦脸、满手油污的50岁男子,拖着疲乏的脚步,踏进旺角一位著名相士的命相馆。他受了很大的挫折,希望这位相士能指点迷津,趋吉避凶。谁知道,相士如此说道:“你的命运,与富贵无缘。我看你还是安分地找一份工作,做个打工仔——你是不适宜自我创业的。”
但凡遭受如此挫折的人,大多数会意志消沉。但这位已经50岁的落魄者,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造命人”——这位相士的话,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凭着超乎常人的信心与毅力,面对逆境,在往后的日子里,他逆流而上,自我创业而终成富豪。
1991年的农历大年初二,香港维多利亚港举办了一次世界规模的烟花汇演。而这次悦目缤纷表演的赞助商“震雄集团”只是一个工业机构,由此打破了历年来类似汇演被商业机构垄断的传统。
“震雄”的创办人就是当年那位落魄的中年人蒋震。而蒋震由“霉”至“发”的秘密,就是信心加毅力。
蒋震是山东人,生于1923年,幼年在济南度过。1949年,蒋震来到香港。这位山东仁兄,不懂本地话,举目无亲,身无分文。为了糊口,他曾做过苦力、纱厂染工,当过开矿工人,甚至漂泊到日本替美军当海外劳工。
浑浑噩噩,无固定之职,无隔宿之粮,就这样,蒋震与家人过了数年朝不保夕的生活后,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之下,他由邻居介绍进入香港飞机工程公司工作。
这份工作,成了蒋氏生命中的转折点,他首次接触到机械修理的知识,为日后的工业生涯奠定了基础。他边做边学,买了不少关于机器与操作的书,充实自己,为将来的发展与成功铺路。离开了“港机”之后,蒋震转到一家由美国人开设的飞机零件生产工厂石利洛当总管。在这段时间,他不只对机器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更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石利洛由于未获港府发牌,最终被捷和集团接了手,而蒋震也只好辞职。
1958年,蒋震凭着一点积蓄,与友人谭雄在大堪村成立了一个小型的机械零件加工厂,而“震雄”就是取两人的名字而成的。过了一年,蒋、谭两人开始生产一些吹气机,制造医用的塑胶药水瓶;之后,他们尝试制造吹瓶机,又推出一系列薄膜压出机。
可惜,由于他们资金有限,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的'机器很快被市场所淘汰。合伙人谭雄见生意不好,心灰意冷,提出退股。从此,蒋震便单枪应战,独资经营。
蒋震意志坚强,不为失败所挫,仍然埋头研究吹瓶机的制作。每天花上近20小时在工厂,很多时候连家也不回。
1965年,“震雄”推出了先进的螺丝直射注塑机,获得中华厂商会第24届工业展览会“最新产品荣誉奖”。之后,“震雄”不断革新、不断改良它的产品,业务由本港发展到海外各地;1971年,它研制成香港首台全油压增压式四安士螺丝直射塑胶机,备受厂方赞扬,奠定了“震雄”的市场地位。
但是好景不长。1973年,中东爆发了石油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灾难。香港的塑胶业首当其冲,单在1973年的8月至10月期间,就有77家塑胶厂挨不下去而倒闭。
“震雄”欠下银行200多万债务,被银行逼迫还款,蒋震与银行交涉,获准将存货与机器出售,按月偿还欠款。
这个时期的蒋震,每日工作20小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危机。结果,3个月之后,他偿还了100多万的债务。银行见“震雄”信誉良好,便没有进一步追讨欠款,而“震雄”便因此得以幸存,在经济复苏之后,有如它赞助汇演的烟花一般,一飞冲天,光芒璀燦。
蒋震的前半生可谓历尽沧喿,但他认为这恰恰是他成功的基础:“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必须亲身经历过内心的痛苦与皮肉的磨炼。”就是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皮肉的磨炼”,令蒋震自强不息,去适应和超越那令人窒息的艰苦环境,成为一位工业巨子。
蒋震也深感信心与毅力对于创业的重要:“创业精神不分今昔,只要有信心、肯做、勤学,机会自然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