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大福报

张东东

金刚经的大福报

  《金刚经》虽然出自古印度,但它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却影响极为巨大,从古到今,从佛教界到世俗社会,从皇室到寻常百姓家,都非常推崇这部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经典。以下是金刚经的大福报,一起看看吧。

  一般人误解金刚经,以为金刚经只是讲空,讲无相。我觉得金刚经相反的,讲到都是不执着的有相。讲的是有,却不执着有。不是讲无,讲空。

  比如金刚经有个语言模式,就是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这里头金刚经要表达什么,比如我说行一切善法,即非行善法,是名行善法。这里头重点要表达的,其实是行一切善法。所以金刚经有四个字,很重要,就是持戒修福。

  世间人持戒修福会执着于相,就产生痛苦,所以金刚经就告诉人,要持戒修福,但又不执着修福的相,痛苦就没有了。好比一个人做了善事,念念不忘,看不破放不下自己的善事,反而徒增痛苦。但金刚经说,你要去做善法,而又要不执着。这就是金刚经的智慧。

  金刚经是一部福德的经。佛经浩瀚如海,能被古人常念诵,当成福德经来念的,就两部,一部是金刚经,一部是法华经。为什么叫福德经。比如人间求子、超度相当于福报给鬼道众生,或者求智慧,乃至世俗的冤枉。世俗福报不足,要怎么办?就是念金刚经和法华经来求世俗的福报。所以被称为福德经。

  现在在民间也有这个习俗,念多少部金刚经给往生的人。民间也有很多,有些亡魂福报不够,无法去投胎,在地狱受苦,家属请出家人念金刚经,他就超升了,离开地府,或者去投胎了。所以是一部福德的经。大家不要小看。

  很多人要学佛,福德不够,没有时间环境,想要念经又抽不出时间,这就是修行业障,福德不足。你可以去念金刚经来回向,让你事业顺利一些,家庭安乐一些,就有时间来修行。人间有种种的求不得苦,比如求子,有些人很有钱,但就是求不到孩子,很苦恼,这也是业障相,念金刚经也可以的。

  还有个延寿的,有些人年轻得病,几乎要死去,这就是福报不足,或者生前消耗太多福报。你又拿不出钱来供养,那怎么办?念金刚经一千部,延长寿命是有可能的。有人就问,为什么能保证一千部金刚经就能延长。因为要对金刚经有信心是不容易的,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一千部。要念经,要有善根,要识字,才可以。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完成一千部一定能延长寿命。寿命长也是一种福报,金刚经就是增长福报的经典。

  求子也可以靠金刚经,孩子也是一个人的福报。婚姻也一样。现在很多人婚姻不顺,造了很多感情的恶业,念金刚经,第一来还过去的感情的恶业,第二增长婚姻的福报,就可以让婚姻能顺利。要有这个信心。

  以前祖师念金刚经都能开悟,出世间的福报是很难求,靠金刚经的力量都能求。更何况世间的福报。那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说什么:我都不懂金刚经的意思,我念有什么用?这个讲法是歪理。首先佛经是佛自性的流露,是本性流露出来的。而你的懂,是靠大脑的思维,那是不对的。大脑无法思维自性的东西。所以你尽管去念,念了悟道一句,那一句就是你的.宝贝。不是靠讲解懂了。我们现在大家都喜欢思维,用在大脑思维上。金刚经不可思议,就表现在你要去悟。大家要对金刚经有信心,可以去看历代的金刚经感应录。

  拓展阅读:为何海外广宏《金刚经》

  《金刚经》是印度佛教发展变化的产物,在其产生后的三四百年间,《金刚经》的传播主要在古代印度的范围之内。由于该经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这种思想正好顺应了当时的社会,体现了佛教理论体系的逻辑发展并构成整个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所以自其登上佛学舞台后便迅速流传,影响日益扩大。早期,由于大乘佛教被正统佛教视为“非佛所说”,所以,《金刚经》只是在信奉般若经的人群中流传。后来,随着大乘势的增强及其在印度佛教中统治地位的确立,《金刚经》便在广大范围内传播开来。除了口耳相传外,许多人开始为其造颂做论。现存最早的论是公元三四世纪时弥勒所作的《金刚般若经论》。到公元四五世纪时,著名的大乘学者无著、世亲兄弟二人又相继为《金刚经》作释。无著的注释名《金刚般若经论》,此外他还作了颂,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世亲注释有北魏菩提流支汉译的《金刚般若经论》3卷及唐代义净异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3卷(只存汉译本)。该书对其兄的论颂做了进一步的注疏,以“二十七疑”明经义,更具独到之处。论释中认为,《金刚经》共有二十七个主题,实际包括了般若的主要思想。此后,金刚仙又造《金刚仙论》,对世亲的《金刚般若论》再做注释。

  除上述瑜伽行派的注疏外,中观系的功德施菩萨也曾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2卷。该论站在大乘中观学派的立场上,用真、俗二谛理论解释《金刚经》,正如论末之颂所言:“我今功德施,为破诸迷取,开于中观门,略述此经义。愿诸众生类,见闻若受持,照真不坏俗,明了心无碍。”(《大正藏》卷25)公元8世纪时,印度著名的中观瑜伽行派学者莲花戒也为《金刚经》做过注,现只存藏文译本。该注将《金刚经》的内容分为十八点加以论述,竭力调和无著的修行阶段论和中观派的解释。

  印度大乘佛教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两大体系。上述《金刚经》注释中属两大派者皆有,其中多数为非常著名的大乘学者,这充分说明了该经在印度佛教中的显要地位及流传普及的广泛性。

  《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

  《金刚经》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历史上这些地区的《金刚经》一般都是汉文译本,尤其是罗什的译本。日本历史上的许多民间故事均涉及《金刚经》,还曾出现以《金刚经》命名的诗歌。近代以来,随着佛教在欧美各国的传播及西方佛学研究的进展,《金刚经》也传到这些地区。

  《金刚经》传入西方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1837年修弥笃根据藏译首次译成德文,1881年马克斯·缪勒将汉文、日文及藏文译本加以校订,译成英文,收入《东方圣书》第49卷。1957年爱德华·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收入《罗马东方丛书》第8卷。达尔杜根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译为法文。

  近年来,国际上的《金刚经》研究也较盛行,其中日本学者的研究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