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烤羊肉》

王明刚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烤羊肉》

  引导语:梁实秋先生的品味不似唐鲁孙那样的大家气派,酱菜、汤包、烧饼、油条,连麦当劳都能写上一写,但《雅舍谈吃》处处却显现着文人食客的渊博与风雅。一味平凡吃食可以纵横南北、通贯古今,柴米油盐中亦现大典故,让人回味。下面是《雅舍谈吃》中的《烤羊肉》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北平中秋以后,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外的羊肥,而少膻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不知何故很多人家根本不吃羊肉,我家里就羊肉不曾进过门。说起烤肉就是烤羊肉。南方人吃的红烧羊肉,是山羊肉,有膻气,肉瘦,连皮吃,北方人觉得是怪事,因为北方的羊皮留着做皮袄,舍不得吃。

  北平烤羊肉以前门肉市正阳楼为最有名,主要的是工料细致,无论是上脑、黄瓜条、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飞薄,切肉的师傅就在柜台近处表演他的刀法,一块肉用一块布蒙盖着,一手按着肉一手切,刀法利落。肉不是电冰柜里的冻肉(从前没有电冰柜),就是冬寒天冻,肉还是软软的,没有手艺是切不好的。

  正阳楼的烤肉支子,比烤肉宛烤肉季的要小得多,直径不过一尺,放在四张八仙桌子上,都是摆在小院里,四围是四把条凳。三五个一伙围着一个桌子,抬起一条腿踩在条凳上,边烤边饮边吃边说笑,这是标准的吃烤肉的架势。不像烤肉宛那样的大支子,十几条大汉在熊熊烈火周围,一面烤肉一面烤人。女客喜欢到正阳楼吃烤肉,地方比较文静一些,不愿意露天自己烤,伙计们可以烤好送进房里来。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烧过除烟的松树枝子,所以带有特殊香气。烤肉不需多少佐料,有大葱芫荽酱油就行。

  正阳楼的.烧饼是一绝,薄薄的两层皮,一面粘芝麻,打开来会冒一股滚烫的热气,中间可以塞进一大箸子烤肉,咬上去,软。普通的芝麻酱烧饼不对劲,中间有芯子,太厚实,夹不了多少肉。

  我在青岛住了四年,想起北平烤羊肉馋涎欲滴。可巧厚德福饭庄从北平运来大批冷冻羊肉片,我灵机一动,托人在北平为我定制了一具烤肉支子。支子有一定的规格尺度,不是外行人可以随便制造的。我的支子运来之后,大宴宾客,命儿辈到寓所后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松香浓郁。烤肉佐以潍县特产大葱,真如锦上添花,葱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细嫩而甜。吃得皆大欢喜。

  提起潍县大葱,又有一事难忘。我的同学张心一是一位畸人,他的夫人是江苏人,家中禁食葱蒜,而心一是甘肃人,极嗜葱蒜。他有一次过青岛,我邀他家中便饭,他要求大葱一盘,别无所欲。我如他所请,特备大葱一盘,家常饼数张。心一以葱卷饼,顷刻而罄,对于其他菜肴竟未下箸,直吃得他满头大汗。他说这是数年来第一次如意的饱餐!

  我离开青岛时把支子送给同事赵少侯,此后抗战军兴,友朋星散,这青岛独有的一个支子就不知流落何方了。

  那个年代的“舌尖中国”——读梁实秋《雅舍谈吃》有感

  中国的散文,自古而今,流传甚多。古时唐宋大家多以各类托物言志,或即景抒情的散文著名于世。然而毕竟古文晦涩,着实难读的很,唯独建国前几位名家的半白之文,留有古语余香,又兼现代语言的朴实舒畅,让人读来不仅舒心,更有一份欣赏的感觉。假期随手翻阅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恰如其分,美食勾人,让人大呼过瘾。

  梁实秋先生一生著作颇丰,散文集一再出版,闻名于世。其与鲁迅先生的激烈“笔战”也一直让人津津乐道。实际上梁先生是一位文字风格平淡随和,擅长自由文字的作家。他致力于提倡文学的人性,主张一切文字作品“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当然,对于这本《雅舍谈吃》也是在他这一思想下的散文作品集。整部集子里,先生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人们对美食饕餮的追求和体验,发自内心的自然欲望,追求完美的口味搭配,却也有所节制不去暴饮暴食。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营养平衡的讲究,没有什么食品安全的危险,从头到尾,都是美妙的食材配合高超的厨艺在唱主角,如同一部那个年代文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看完口水横流之余不禁感慨,中国人不愧是世界上最擅长吃的民族了。

  一、食之理

  美食的不可思议,在于看似普通或意外的搭配下,混合烧出感官最可口的作品。这一点是糅杂了理性和感性的综合,可谓是美食自身的“理”。梁先生在书里大赞了类似的美食搭配,试举两例如下:

  比如“水晶虾饼”,“七分虾肉要加三分猪板油,放在一起剁碎…略按松,压成厚厚的小圆饼状,下油锅炸,要用猪油,温的猪油,炸出来白如凝脂,温如软玉,入口松而脆…实为不可多得…”

  又如“溜黄菜”,“溜黄菜是用猪油做的…在蛋黄糊里加荸荠丁,表面撒一些清酱肉或火腿屑,用调羹舀着吃…做法是蛋黄搅拌加水,加入芡粉,入旺油锅中翻搅而成。”

  这些特色,看着令人惊奇,虾肉配猪油,居然可以成饼食之;蛋黄配荸荠配火腿,居然可以成就名菜“溜黄菜”,想不到的组合,尝得到的美味,让人不禁食指大动。

  二、食之趣

  梁先生是大家子弟,光看书中描述自己家的门,就有一番大户人家的威风。门口设木牌,进门迎面有金砖摆拼的“戬榖”字样。既是大户人家,饮食料理算是精巧细致,也就是现在俗话说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梁先生却也关注平民小吃,如豆汁,窝窝头,面条等,只要条件许可,他都去尝尝,去寻找寻常食物的美味,算是别致的美食趣向;各种寻求美味的过程中,梁先生还往往记录了各种幽默诙谐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算是独特的文学趣味。

  《汤包》一文中写道: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理。”

  《芙蓉鸡片》一文中写道:我幼时侍先君饮于东兴楼,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盘碗的沿上轻轻敲了叮当两响,先君急止我曰:”千万不可敲盘碗作响,这是外乡客粗卤的表现。你可以高声喊人,但是敲盘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这里,若是被柜上听到,就会有立刻有人出面赔不是,而且那位当值的跑堂就要卷铺盖,真个的卷铺盖,有人把门帘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门前疾驰而过。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会从后面又转回来的。”

  三、食之味

  中国人算的上最讲究吃的民族,尤为注重烹饪的方式和味道。方式五花八门,烤、煎、炖、蒸、卤、炸、烩、醉、炙、熘、炒、拌,真是一言难尽。古来有许多做菜的名厨,其名字都和宰相一样显赫地留在青史上。梁先生在《雅舍谈吃》里尤为注重煎炸处理的味道。

  “煎馄饨”里提及到,“最欣赏的是致美斋的煎馄饨...入油锅慢火生炸,炸黄之后再上小蒸笼,猛蒸片刻...每个馄饨包的非常峭拔舒巧,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又有“核桃腰”谈到,“腰子上面纵横划纹,下油锅炸...炸到变黄,取出蘸着花椒盐吃”。如此这般,可见梁先生偏爱煎炸食物的口味,大致是因为油脂里的脂肪酸经过煎炸处理后显出焦又甜的味道,而且煎炸后食物口感酥脆,更惹人馋虫吧。

  四、食之色

  梁先生在点评食物的时候,算不上什么美食家,充其量是一位文人对于生活里“吃”的感悟和感情。对于一般美食评论要求的“色”、“香”、“味”并不做全面的考量。他更偏重口味的描写,对于食物外观和色泽关注不多,但也有所表现。

  “白菜”里写到:“弧形菜叶洗净待用...准备几样东西...炒麻豆腐一盘,作灰绿色,此物用羊尾巴油炒最妙,加一把青豆...切小肚丁一盘,小肚丁是用猪尿泡灌猪血勾芡粉煮成的,作粉红色,加大量松子,有异香...炒白菜丝,炒烂,取热饭一碗,把鲜红的蒜蓉酱抹在白菜里...把麻豆腐、小肚丁、炒白菜丝一起拌饭...吃得痛快淋漓”。

  又有“葱油饼”,“在山东,许多处葱油饼是油炸的,焦黄的样子很好看,吃上一两块就消化不了了...”。“芙蓉鸡蛋里”写到:“取鸡胸肉,细切...然后以白色鸡蛋清搅合之...入温油锅摊成一大片...起锅时加嫩豆苗数支,取其翠绿色为点缀,如能洒上几滴鸡油,亦甚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