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

黄飞

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

  难点: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方法】诵读 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

  (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座屋子写下铭文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1、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读注释)

  2、 器物之铭是戒己述功的文字,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3、 这种方式叫做——板书:托物言志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

  1、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字音、句读上的错误

  2、 全班齐读

  3、 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借助注释不能解决的字词,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4、 翻译过程中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

  ①虚词

  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表倒装,不译)

  ②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

  5、 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次读起来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大声的朗读)

  6、 下面我来给同学们配个乐,请一位同学单独读(配乐读)

  7、 其他同学评价她读得怎么样?

  8、 好像理解了文章,但总觉得缺少了点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呢?

  提示:①本文是铭文,用韵的,要注意押韵

  请生读出押韵的字(韵脚)

  再请一生读出文章,要求读得韵味悠长

  ②要读出韵味除了注意押韵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我以为还要结合一点,就是《陋室铭》的文体特点

  :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内容和文笔上的)

  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语音和语调上的)

  9、 请大家尝试用温和的气质,柔顺的语调把这篇文章再背诵一下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1、 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这篇文章,背得很好,可见字面意思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但老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内容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啊?不妨提出来!

  2、 学生如果问不出问题,教师不妨变换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这座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最想拍摄下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刘禹锡的“陋室”

  分解问题:①陋室环境如何?——“苔痕一句”——引出清新、跳跃的感觉

  板书:对偶 描环境 (读,体会)

  ②陋室热闹嘛?——“谈笑一句”——引出对朋友的夸赞,自己的自豪之感

  板书:对仗 夸朋友 (读,体会)

  3、 这样的引导后,再请学生质疑,主要质疑课文的后两层

  教师提示:①文中有矛盾之处啊!——“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都是乐器嘛!为何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调——调弄——漫不经心——优雅的情怀

  素——不加装饰——朴素的志趣

  丝竹——管弦之音,歌舞升平,世俗之乐

  所以:可见,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我”独爱“素琴”

  ②仅仅只是素琴和丝竹的不同体现了这种生活志趣吗?——“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者也形成了什么?——对比

  这样的对比向我们展现的是刘禹锡的什么——生活方式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朗读提示:可以调素琴,但绝不听丝竹;可以诵佛经,但绝不读官文朗读时,要读出崇尚朴素、优雅;反对世俗之乐、官府之累的感觉(读,体会)

  ③文章结束了呀!又来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的放在这里什么意思呢?

  (生会读注释)

  追问:这些人的房子和我有什么关系?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能不能用文中语句来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一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反问“何陋之有?”我想补充一点知识,注释上说这句话语出《论语 子罕》,PPT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如何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再那么简陋了!”

  ——这是一种类比的方法,作者立下志向,要像古代名贤那样拥有高洁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

  板书:类比 立志向

  朗读提示:读出自豪之感 (读,体会)

  4、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再次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背一遍课文,看看,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配乐背)

  四、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师:刚才大家对刘禹锡的评价非常高,好像意见很一致,那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问题提示:

  1、 刘禹锡有博学的朋友,有朴实的'志趣,有高尚的情操,那他为什么要住在陋室?

  2、 刘禹锡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吗?是真隐还是假隐?消极避世还是积极入世?

  ——生活状态几乎隐居,心态是向往要有一番作为

  追问:何以见得?——开头:自喻:仙,龙 结尾:自比:诸葛,子云

  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都围绕着这句话来写,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隐居之人吗?

  3、 忍辱是为了负重,归隐不过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4、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如果说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那么刘禹锡的隐居就是无奈的选择

  5、 刘禹锡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这样的一个刘禹锡,怎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6、 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真正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啊!

  7、 ——“山不在高,有龙则名;水不在深,有仙则灵”是何等的气概!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何挣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充满了豪情,意气风发!

  8、请合上书,体会这些种种情感请一位同学背诵这次不配乐,请用心背

  五、总结全文,延伸课外

  师:送大家一首刘禹锡的诗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去的心?想想刘禹锡奋笔书写《陋室铭》时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

  全班再次齐声背诵,这次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配乐)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评价手册相关题目

  3、课外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谈阅读感受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托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对仗 夸朋友 室

  言 对比 话生活 不

  志 类比 立志向 陋

  拓展阅读:《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三、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