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内经》理论治疗癌症的临证体会
癌症是一类古老疾病,早在《内经》中既有记载,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而日久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癌症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的一类疾病,按照《内经》理论应给予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癌症在世界范围内均为多发病,居常见死亡原因的首位,现代医学在治疗方面无完全根治的方法,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虽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因副作用大无法长期进行。而中医传统医学兼顾了患者的特殊体质、肿瘤的特点,副作用小,能使肿瘤患者得到长期治疗,甚至达到长期无病生存的目的。笔者通过《内经》肿瘤理论的研究浅谈一下治疗癌症的临证体会。
1 《内经》关于癌症的理论记载
《内经》虽未记载癌症病名,但详细论述了积证。分述了积证的发病部位、病机、治疗时机等。有记载:黄帝问于岐伯曰:“治之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 可见二千多年以前,中医就已经有了关于肿瘤的记述。详述了由于寒邪侵袭,气滞血瘀,未及时给予破血消,以致留邪于机体,肿瘤日渐增大。
2 癌症的病因病机
《灵枢・百病始生》中说“…血脉凝涩则寒气上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此段话说出积证的.病因有寒邪外侵,暴饮暴食,忧伤焦虑或气恼愤怒都会对内部产生损伤,扰乱气机,使其上逆,使六经气血无法正常运行,阳气不行,无法温暖血液而使血液凝结,导致气滞、痰凝、湿滞、血瘀、毒聚,日久气血阴阳皆虚。老年人体质本身虚弱,易感受外邪,常为肿瘤的好发人群。
3 癌症的治疗体会
3.1 《内经》治疗原则 《内经》治疗重视辨证论治,协调阴阳,无论扶正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夹杂之症尤为审慎。《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养生,从饮食、情志、劳欲方面进行疾病的防护。
3.2 治以“扶正祛邪” 《素问・百病始生》说“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勿逆天时,是谓至治”。说明在补虚攻邪的基础上要遵循四季气候和脏腑间的关系。《素问・阴阳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根据邪气的虚实,遣方用药方法不同,给予利气、通导、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清热解毒等方法,清热解毒药大多选用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活血化瘀药常应用桃仁、红花、丹参、五灵脂等;软坚散结药常选用夏枯草、鳖甲、海藻、昆布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肿瘤增殖,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在多种肿瘤的应用中都显示较好的中药抗肿瘤作用[1]。补虚,在于补气血阴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在癌症治疗中,注重补益脾肾,临床常予黄芪、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杜仲、鹿角胶、生地黄补益肾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及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影响肿瘤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肿瘤化放疗患者免疫力等[2]。
3.3 注重精神心理的调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癌症患者大多存在心理压力大,对自身病情恐惧,保持患者身心愉悦至关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因此,对于癌症患者,临床应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适当接触大自然,让患者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延长患者的生存率。
总之,治疗癌症时,要审时度因,辨证论治,做到攻补兼施,扶正之法主要是根据正虚侧重的不同,并结合主要病变脏腑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治法;祛邪主要针对病变采用理气行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法。做好预防对减少发病有重要意义,既病之后加强饮食调养,调畅情志,注意休息,有利于癌症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