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文意,了解“世外桃源”的故事,并能加以复述。
3.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体会文中语言简洁而含蓄丰富的特点,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4.发挥想象,改写文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并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文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
理解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翻译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文意。
2.反复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揣摩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陶渊明生平与事迹的资料。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圈点勾画出重音,并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四、学生与学生对话
1.小组自由练习朗读,并在预习的基础上合作疏通文章。
2.全班齐读,要读出感情,注意语气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与老师对话
把你们小组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语句、词语提出来。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六、师生与教材对话
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板书:逢源→访源→辞源、复寻
七、课文内容再现
假如有一个人问你“世外桃源”的故事,你应该怎样向他讲述?
八、背诵比赛
1.老师指导背诵方法。
2.学生自由背诵。
3.比赛擂台。
4.全班齐背。
九、课堂反馈检测(印发资料)
十、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全班齐背课文。
3.导入语:在大家的背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又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他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展开讨论。
二、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文章最后写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向往。板书: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矛盾。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跟随作者陶渊明领略了桃花源的独特美景,也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虽然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1.用现代汉语改写这篇文章,描绘出文章描写的景物与情景。
(提示:改写并非翻译,改写是根据文章提供的情景进行再创造。)
2.文中并没有对渔人与桃源人的语言进行描写,发挥你的想象,根据课文的内容,把桃源人接待渔人的对话情景写出来。
第二课时作业
1.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桃花源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理想的实质。
2.查找古诗词中描写桃花源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板书设计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逢源 访源 辞源、复寻
板书设计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自然环境美
桃花源 生活环境美 理想社会
风俗人情美 矛盾
现实社会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