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安石的作文

张东东

关于王安石的作文

  王安石生在宋仁宗年间,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众多文人之中惟一一个以直面改革社会而闻名的诗人。

  关于王安石的作文1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用来赞誉或者鼓励别人宽宏大量的常用语其实和北宋一位大人物的隐私有关,时过境迁,再次把当年那件绯闻晒出来,绝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表示对那位大人物的由衷的敬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远见卓识屈指可数的改革家,他给宋仁宗的万言书,对体制、科举以及当时奢侈靡费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强烈要求改革,要求“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然而干工作什么时候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仁宗对王安石的万言书不置可否,直到神宗即位。新君十分推崇王安石的变法理念,新时代新气象给了王安石实施变法的最大空间,1070年王安石拜相。由于改革触动了一些贵族的利益,神宗有些动摇,王安石被迫辞相。几经沉浮,王安石疲惫了。故国晚秋,登临送目,唯见长江天际流,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文学上。散文《答司马谏议书》除了深刻犀利的思想,更是文采斐然字字珠玑;怀古诗《明妃曲》假借汉宫秋怨直指曲折复杂高深莫测的人际关系。

  王安石晚年归隐书房,舞文弄墨的庭院有一位红粉佳人,娇媚婀娜如盛放的芙蓉,王安石十分喜欢她。可是佳人的心思却有所偏移,她对王安石身边的另一个“工作人员”情有独钟,频送秋波。没有谁可以拒绝这样的诱惑。

  为了和情人欢会,佳人颇有“胆识”和“创新精神”,每天早上叫人捣树上的乌鸦窝。那时没有时钟,王安石早上出门健身靠的是树上的乌鸦。黎明时分明月西沉,乌鸦一叫,起床的时间就到了。乌鸦叫的时间越来越早,有时遛了一大圈回来,月亮还在东边的树梢上,王安石有些纳闷。有一天,王安石刚出门,因为忘拿东西又回来了。

  真相只有一墙之隔,柔情缱绻的一对男女相悦之际,互相抚摸对方皮肤。佳人的谑笑有些刻薄:“先生的皮肤像极了干姜,真不爽!”清冷黑暗的窗下,王安石的心中惊涛骇浪,他转过身走向门前那条小径,小径的尽头是浩渺的大江。

  书房内正在举行一个家宴,王安石的左边坐着那个“工作人员”,俏佳人坐在“工作人员”的对面殷勤把盏。酒过三巡,王安石说有一首打油诗说给你们:“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俏佳人是何等的伶俐,立即跳起来跪在王安石的面前——这些日子大家都不好过,都在人性的边缘和道德的底线上挣扎。佳人含泪道:“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轻轻扶起这个心不属于自己的女人。面对背叛,王安石以他过人的胸襟选择了容纳成全,选择放爱一条生路。

  苦海无边,挣扎愤怒之后,他把自己化作一条叫做慈悲的船。他把寂寞留给自己——改革寂寞,文字寂寞,感情寂寞,寂寞让他如此高贵。

  关于王安石的作文2

  看了《王安石毁稿》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王安石在文中讲的一句话,让我深受感触——“文学在于创作,一个人的文章应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与别人雷同。”

  过去,我对着一点毫不在意心想:不就是抄一下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会从身上掉一块肉下来!在学五年级上册这本书期间,也就是五年级上半学期,好朋友娄小子(昵称)来找我,说是刚刚写了部小说。我仔细的看了一遍,觉得特别喜欢。回家以后就把这个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后来娄小子发现后十分生气,所以我们俩个从此绝交,我想和这一件事脱不了关系。

  今年过年回老家,我和表妹在一起玩,表妹跟我说在她班里的一位同学,他不好好用拼音写短篇作文。(表妹才上二年级,班里的同学和她一样有很多字不会写,老师就让他们用拼音写作文)就把同桌的作文拿来抄,结果在老师批改作文时发现了,可想而知,那位同学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

  不管是第一件事,还是第二件事,反映出来的就是,抄了别人的东西总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即没有新意,又侵害了别人的创作。

  王安石说的对,文学作品不能与别人的雷同。

  关于王安石的作文3

  他依然如我想像中的那样,气宇轩昂,从容不迫。朝服和官帽穿戴得整整齐齐,左手置于怀前,右臂舒开,额头微微上扬,大有一种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气度。只是,我好象看出他的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或者说是一种怨愤。我问他为什么,他默然不语。

  王安石的这座塑像就坐落于古之临川今之江西省抚州市内的王安石纪念馆的院里。院不大,却是楼、台、亭、阁、木榭、碑廊一应俱全。院内,绿树怀抱,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是典型的江南宋式府第门楣。塑像就矗立在展馆之前。馆内展出了介绍王荆公生平的许多珍贵资料。所以我想,这位当年政治上的失败者,如今依然为后人所推崇,也该在九泉之下含笑瞑目矣。可是,他为什么眉宇不展、郁郁寡欢呢?

  也难怪,一位胸怀大志、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竟被赶到半山(金陵至钟山之半道,故名半山)闲居,弄得“其宅仅蔽风雨,不设墙垣”的地步,放谁也是难消不平之气的。王安石当年倡导“变风俗,立法度”,其目的只是要整顿当时的“贪鄙苟得”、腐败因循的政治局面,为的都是宋朝的江山和百姓。殊不知世上的改革从来都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所以他就无法避免两度拜相,两度罢相,最后被逐出朝廷的命运。其实这种结局已经不错了,这跟宋神宗对他有好感有关,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有几个比这还好点儿下场的?有专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是用人不当,如张舜民《哀王荆公》中所说“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这恐怕是王安石生前所料不及的。以我之见,更重要的原因怕是时机不成熟。当时,不但在政治上有司马光一伙专门与他作对,而且在思想领域还有以程颢、程颐为首创立的北宋理学体系,这是比政治势力更难对付的。这可以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佐证:小岗村的几个农民就因为吃不饱肚子想闹分田到户,不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吗?不过我想,这位大改革家完全可以开颜一笑了,因为在他之后,中国的改革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断断续续、艰难险阻的改革中不断前行的。

  好在王安石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就时常跨马骑驴出游山林,忘情山水。虽然寂寞,如他在《半山春晚即事》中说的“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内心很寂寞,不是滋味,却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同时也为临川人、为华夏子孙赢来了骄傲,不愧为天之骄子。尤其是他的诗,他的近体诗,晚年之作大大胜于早年,在宋诗之中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可见,人生得失,不必强求,就凭这,介甫先生,你也该含笑九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