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生抗金,百折不悔

孙小飞

  南宋是在靖康事变后,北宋残余皇族南渡,在淮河以南建立的偏安一隅的政权,终南宋一代,都未能收复北方失地,恢复北宋旧有版图。这样的客观环境造成救亡图存,光复河山成为南宋文学的主旋律。其中,词这种文学形式在南宋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得以发扬光大,真正成为和诗歌并驾齐驱的艺术表现形式。时势造英雄,同时期的南宋词人中出现了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独一无二的人物,他,文能在文学上拓宽一代词风,赋予它更鲜活的生命力,与苏东坡并称苏辛;武,能上马提枪,冲锋陷阵,带兵行军打仗,是政治上有将相之材的人物。

  不错,他就是辛弃疾。

  传奇经历 少年英雄。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父辈虽然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揭竿而起,摆脱金人统治,闲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临附近的名山大川,指点江山,叮嘱辛弃疾不要忘却故国。同时,辛弃疾也从小亲眼目睹北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造成中原空虚,北方汉人纷纷起义抗金。

  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人马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毅然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亲手抓住叛徒,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自己也正式投奔宋朝。

  壮怀激烈 政治干才。辛弃疾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的勇敢和果断,使辛弃疾的名字传遍了南宋朝廷。南下后,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辛弃疾时年才二十五岁。这一时期的辛弃疾,怀抱满腔的热忱,对南宋朝廷报以极大希望,写下了诸如《美芹十论》、《九议》等著名的抗金北伐的建议。

  但此时的南宋君臣已经不愿意打仗,对北伐更没有兴趣。但鉴于对辛弃疾在南来表现出的勇武果敢和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南宋朝廷先后委派辛弃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甚至镇压农民起义。虽然辛弃疾干得很出色,但这显然不是辛弃疾的理想。

  北人南仕 壮年弹劾。现实是残酷的,辛弃疾虽有出色的才干,但辛弃疾由北南来入仕的身份,豪迈倔强的性格,并屡次大声疾呼北伐抗金,这样的辛弃疾自然被当时一味享乐,不思进取的南宋官场所不容。而辛弃疾本人对此也早有察觉。为此,辛弃疾提前在江西上饶建立了大规模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做好归隐田园的准备。果然,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辛弃疾由此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

  英雄闲置 慷慨悲歌。公元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但英雄不为宵小所容,辛弃疾再次被弹劾离职。公元1207年秋,时年68岁,身染重病的辛弃疾,再次被南宋朝廷启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是中国文人中的另类,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却不以文学创作作为个人生活的重心;辛弃疾所做词作大都结合自身现实和境遇有感而发,流露的的是自己的真挚感情;辛弃疾一生始终坚持北伐,盼望恢复山河,其词作主旨明确,感情炽烈,如黄钟大吕在南宋中期暮气沉沉、粉饰太平的文坛震荡回响;更难能可贵的是,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式的人物,可惜英雄生不逢时,如果辛弃疾能生逢北宋末年风起云涌的抗金洪流中,辛弃疾一生将肯定是以抗金名将,而不是以著名词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了。

  不幸,辛弃疾身处南宋中期,南宋上下偏安已久,不再有进取之心,辛弃疾一生抱负无施展之地,只能将一生感慨化作词作。在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后,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言志,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辛弃疾一生:为光复山河,一生努力,百折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