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粒豌豆》的教学活动评课稿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一种安静美好的氛围中,对这个活动的评价可以概括为:选材有意义、教学有特色、过程有价值,具体为;
一、选材有意义 选用经典的童话故事作为教学内容,体现了传统之上的创新,一般我们在公开活动时,都会避开老的教材,因为有限制,不容易出新,但今天这个活动虽然用了老教材,但是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究其原因,是这个故事本身的结构语言都非常有意义,堪称经典,面对现在幼儿的一些自私、浮躁的特点,他们更需要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陪伴,让他们懂得友谊、温暖、幸福和感谢。故事中描述的句子非常能打动幼儿,如:“他们白天一溜排儿的晒太阳,晚上一溜排儿的睡觉。”“小女孩把脸贴近柔软的花瓣,轻轻地吻着,吻着。”类似这样的句子能使幼儿获得良好的语感。张老师通过对故事的教准确的把握,在设计上更突出了这个故事的`特点,所以说选材非常有意义。
2教学有特色 这个活动的特色就在于它的美感的体验。经典童话故事中本身蕴藏着无数美的教育,语言的丰富美、故事的情节美、人物的心灵美等,无不吸引着幼儿。因为故事本身所具有的美学意味,我们在教学中对审美的体现就格外重要,活动中教师通过服饰、音乐、图画、声音等因素准确的传达了作品的美感,给人愉悦的审美享受。值得一提的是教具的设计。色彩和形象上很符合童话的意境,比如豆荚的一出现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背景图和谐的色彩搭配,都体现了执教者良好的美学修养。还有教师讲故事的感染力,都能紧紧抓住孩子,带给孩子美好的享受。活动的特色还体现在教师没有破坏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完整的欣赏能让幼儿能沉静在故事中,并且教师和幼儿优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想象也都体现了教学的美感。
3过程有价值
价值一:“留白”这个词说的是绘画,恰当的空白能激起观众更多的想象余地,去领悟作品的意境。画论中有“无画处皆成妙境”之说,艺术贵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画面的空白就有这样的功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急于把故事的主题告诉孩子,填满孩子的空白,希望孩子通过故事在一个活动中明白一个道理。这样往往会剥夺孩子自己去体会作品的权利。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直白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幼儿,而是留给了孩子探索、回味的时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能充分相信幼儿的艺术感受与直觉能力,相信孩子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中,面对有吸引力的文学作品,孩子们有能力一边聆听一边慢慢地进入作品的情境,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故事讲到第一粒豌豆的去处后就让孩子自己思考,第二第三第四颗豌豆的去处,给他们想象的空间,然后并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接着讲故事的重点部分,想想是谁给小女孩带来了健康。最后再到作品中寻找其他几粒豌豆的去处的答案,活动在完整欣赏后就结束了,没有去强调哪粒豌豆的去处最有意义,你要向哪一个豌豆学习等类似的问题,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要去这样问孩子,帮助孩子总结归纳,在这个活动中没有,实际上这是非常可贵的尊重孩子的表现。留出一定的空间,供孩子自己去联想填充,故事里的一些道理,也许孩子现在还无法真正领会,只是记住了一些语言、情节和几只可爱的小豌豆,不过,也许在长大后的某一天,当他需要时,会蓦然记起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种留白,体现一种自然的、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价值二:教师抓住了语言活动的学科特点,在设计上突出了重点,运用动作、模仿充分感受第五粒豌豆的故事,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到了提示幼儿说话的完整性,例如在描述豌豆的去处时,孩子有可能直接回答掉到了哪里,这时教师便提示帮孩子加上“第二颗”于是孩子的语言就完整了,当孩子答不出时教师就补充孩子的回答,在提问时给孩子正确的语言的示范。例如提问时说:“第一粒豌豆落到了那里?滚到了那里?最后又掉到了那里?”完整准确的语言示范;修补、补充孩子的谈话,提高其口语表达;对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的培养等,这些都是语言活动中应渗透的目标。
价值三:纵观整个活动,教师只是利用了一些自制的教具和录音,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却获得了多方面的收获,这也正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直追求的,能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当然在这个活动中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对教学节奏的把握,快慢适宜,使孩子在活动中更轻松的参与,还有注意提问的层次性,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注意了这些,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通过张老师这次非常有意味的童话教学,还可以引发我们这样的思考:
1、故事教学应注重培养、保护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故事教学应注重语言美的感受和熏陶
3、故事教学应尊重幼儿的独特体验
愿大家来共同探讨,让我们以尊重幼儿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获得更多方面的收获,孩子在故事教学中享受了、快乐了,也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