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工作反思总结2024

王明刚

语文教学工作反思总结1

由于这个学期我们高一的语文老师依然是采用以”导学案”为主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我的教学反思主要就从”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实施运用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编写上,有些”导学案”问题的设置显得或者琐碎,繁杂。或者机械,呆板。

”导学案”实施运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关键取决于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而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又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是否精当,巧妙。这一认识在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已经形成了共识。上完一堂课后,我们经常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导学案”里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对激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导学案”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真正让学生感兴趣,非常想去探究的问题,那这节课又将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讲还要乏味。

问题是,虽然在思想认识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计编写的过程中,却还是屡屡出现问题设置不当的情况,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这里面固然有好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一客观情况,但和我们老师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也不无关系。

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会遗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上总是”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网打尽。数量上一篇课文的”导学案”就设置了十几个问题,范围上基本涵盖和”教参””目标””示范”有关的所有知识点。这种设计思路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学生确实能学到更多东西。问题是课时够不够?即便够的话,就能保证学生全部学得到吗?实践证明,这种想什么都教给学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没教给学生,想什么都让学生学到往往是什么都没让学生学到。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宁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数量上以三——五个为宜,最多不超过七个;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不太重要,可讲可不讲的尽量不讲,把它们留给学生,要相信学生。

与问题设置的琐碎,繁杂相比,机械,呆板的问题设置对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打击恐怕会更大。有些老师受考试和教辅资料的影响,老是用出出正规考题的思维模式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不敢求“新”,求“变”,求“异”,设计出的问题往往和“目标”“示范”上的问题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这种资料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何去激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尽管我并不否认这有提醒学生注意,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但我还是想说,能不能换种思路?设计出资料上没有但在思考时又不得不利用资料或课本的问题。虽然这样去设计问题肯定要加重老师的负担,但我相信,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实施运用上,主要是评价机制的缺失造成的问题。

是不是设计编写的问题处理好了,“导学案”的实施运用就不存在问题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学期教学反思中提到的老师要加强“导”的作用,提升“导”的艺术外,这个学期我又有了个突出的感受——评价机制的缺失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负面影响。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比较起来,外在占主要方面,毕竟在应试环境下真心喜欢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还是来自于家长、老师的鼓励,同学、朋友的艳羡以及周围人的肯定。高一年级实行“导学案”以来,创造了大量让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板书,写黑板,中心发言,朗诵,表演,质疑,辩驳等,再加上分组学习、讨论、竞赛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得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问题是对那些表现活跃的、精彩的学生我们老师除了口头表扬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对那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学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励措施。如果仅仅是口头表扬或批评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奖励或处罚(比如发奖品,加学分或者扣学分),恐怕大多数学生的表现热情或畏惧心理都很难持久,结果是课堂成为少数积极分子的舞台,而大多数人选择成为观众,而这种情况似乎在大多数班级已经普遍存在,有些班级甚至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评价机制,对于大多数渴望从学习中捞取“实惠”的学生,他们究竟有多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是个很大的问题。尽管学校试图在学分评定上起到相应的或奖励或处罚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反而导致更多的学生对此更加的不屑一顾。所以,我建议学校一定要建立严格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上就是我这个学期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

我观看了杨风娥老师《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策略》的讲座,感受颇深。通过她的讲座,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有些常用的识字教学方法不对。杨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小学字词教学应该这样做。结合这次讲座,就想说说自己的学习总结:

1、,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也有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我们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发挥。就像课例中老师在教学生理解“大小不一”这个词语一样,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给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学生虽然也能明白“大小不一”的意思,但是他们的主体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学习的能力也会减弱很多,积极性也就更难提高了。象杨老师说的我们应该把主动权先交给学生,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法(查字典、结合画面等)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只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有效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生学会运用字词

学习字词不是目的,目的是会应用。怎样让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积累和应用。我们在识字教学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重识字轻字义,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刚学的生字,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多篇幅的书写,让学生不加理解的去“死记硬背”。而这样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学生

只是机械的记住了生字,往往应用不佳。要使学生学有所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生字时,加深教学深度,将识字与理解字义二者结合起来,在识字的同时学习理解应用。例如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并理解字义;或者让学生用所学的词语说一句话等;用词语口头或书面造句,这样学生才会不断的积累词汇,也只有词汇丰富了,应用起来才得心应手,才不会出现词不达意现象。

只有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当,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够得到开拓,学生的.语言能力才会增强,在今后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不断提高。

语文教学反思总结3

本学年度,我担任培智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现在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一下小结和反思。

一、本学期完成的主要工作

1、有计划的安排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开学初结合学校教务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老师得有一桶水。本人力求在繁琐的团队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浪潮。

3、积极参加教务处和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本学期教务处开展了“特教大讲堂”,个人感觉给老师们创造了一个共同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活动,教师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理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4、致力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培智实用语文教材和普校教材,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开拓教学思路,试着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反思,本学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举办的论文大赛多篇获奖,撰写千字以上教学随笔3篇。

5、抓好培优转差工作,让学生“乐学、会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重视学科知识的生活化,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都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另外,针对学情实施分层教学,使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新理念体现不够。对于课堂要关注细节、增加练习的形式,尽可能的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要关注学生(书写、语言),及时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性。

(3)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要求不明确,以致达不到目的。

三、一点反思:

每次听课感觉培智班一堂课学的东西少的可怜。,培智教材的进度、深度和广度远比不了聋校校教材。这也是教材编写者针对受教育对象的不同所做的调整安排。大部分智障生学前教育几乎是零,大部分学生从进入特校后才开始接受教育,另外智障孩子因智力低下导致接受的信息量少,尤其智障孩子行为大多存在问题,课堂组织教学很困难。以上种种使得培智班一堂课的容量要少。目前我校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的版本,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践行新理念,使聋校课堂焕发出活力,是我校的教师们需要思考的的。个人认为目前可以集体备课;教师的共同研究有利于老师发挥合力,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我们特校老师应该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经常性的研究交流,而不是孤军作战、保守自闭。我认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另外,多观看优秀的教学录像,正所谓见多识广,看得多了,才能从“模仿”上升到“创新”,课堂教学水平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以上小结,如有不妥,敬请领导同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