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教案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教学难点:
说明顺序的理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阴浓浓花香似海,那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为了纪念谁?
学生纷纷回答。
今天咱们就走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和先生人格的伟大。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
1、课堂交流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及中山陵的图片资料。(教师总结略)
2、给下列字注音:
山麓 莽原 嵯峨 汲取 参错 灵柩 坡陀
深邃 牌坊 琉璃 门楣 趺 嵌
三、合作探究:
1、阅读5—11段,根据说明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比一比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图略)
学生活动:4—5人一小组,阅读填表。
2、讲你当一次讲解员,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选口才较好者才讲导游员。比比谁讲得好?(可以出示准备好的图片)
3、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教师明确:空间顺序 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
四、难点探讨:
文章7—11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六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教师明确:本段关于陵园的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总体特点: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体介绍:
总平面布局: 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介绍: 南 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
石阶、碑亭
平台、石阶、祭殿
北 祭堂
墓室
附补充资料: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列数据
2、体会文中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
3、理解“巍巍”中所包含的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无处不在的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中山陵各建筑的分布情况。陵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南往北依次为石坊、墓道、驻所、陵门,最后墓室。气势宏伟,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探讨陵园的建筑布局与先生的人格有何关系?本课说明方法和语言又有何特点?(学生回忆、学生讨论)
二、合作探究:
1、中山陵前冠以“巍巍”二字有何意?
教师明确: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阅读文章,找出与“巍巍”相应的描写。
学生活动:阅读并用波浪划出来、朗读。集中于2、9段。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通过竞争入选。“密封评议的方式”,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特点:见文中第4段。
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5、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特点是: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举例略。
《巍巍中山陵》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
生:(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
师: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
生:(孙中山)
师: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师:《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
生:(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
师: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生:说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2.师: 过渡:从上面五个方面,我们对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些皮毛,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陵园深处.
三.从设计方案的择优,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师:假设一下,如果请你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陵墓,那么你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以贝聿铭的设计为参考)
参考:地理环境(中国人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要选一个风水宝地),设计应符合人物身份,要考虑资金预算等
2.师:我们同学还挺有当设计师的潜力的,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其中最后只有一个方案被选中,它就是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各自朗读课文的第4段,想想这些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
生: 交流:
师:可用原话回答,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如下有注重和谐协调;弘扬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备等.
4. 师: 吕彦直的设计凭借这些优势而入选了,但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课文中简单的介绍了陵园的建造情况,谁愿意为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
师问: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些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的
四.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师: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
生: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一小节里有交代.
师:但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
生:(广东香山人)
师: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 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这是孙中山的遗愿(内部原因);
2. 师: 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 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看看你能找到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吗
生交流后明确: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
3. 师: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 是不是偏题了 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
生交流后明确:一正是钟山的这些地理和人文环境,才使孙中山选择这里;二用钟山雄伟的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了解了一番,通过对设计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两个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这些内容,文章还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现这一特征呢 留给大家思考,我们下节课一起探讨.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建筑艺术”为主题,以说明性的文章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魅力。
初一的学生对说明文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宇宙里有些什么》,并初步接触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但那还只停留在概念上。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淡化了概念的机械记忆而强调了对知识转换为能力的培养。而且现在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就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因为教师的思考和理解并不能替代学生自身的消化和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有限也有尽时,而有了“渔”却可以拥有无限的发展也有了无穷的可能。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常规教学中的讲清重点、启发思维外,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在学习前面一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的基础上,我继续加强了“文体”教学,并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变为了“主导”。在教学初始,我就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学习说明文的“十五字”方针: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五个板块逐步深入地阅读课文。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法,对文章的解读非常顺利,思维也较为活跃。课堂上,学生不仅很快的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中山陵,抓住了对象的特征——巍巍,并能从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中山陵建筑的组成等多个角度对“巍巍”进行深入的剖析,由陵园的高大的外观到墓葬者的伟大人格和不朽精神都有了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就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了。而通过对陵园建筑的说明顺序的梳理和说明方法的找寻,学生对空间顺序和方法运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当然生动说明语言的赏析批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说明语言的别样风格。
可以说因为有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堂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学生的也变得更加活跃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