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最新五篇

莉落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给您带来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第四课《猫》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

,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贪玩”、“尽职”、“任凭”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 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2.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

师---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学校确立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本课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价值体现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师生关系上是师服务于生,从而造就了充满生命活力,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 学法导课。

1、 同学们,当你遇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怎样读懂它的?

2、

3、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读,圈,画,批等) 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有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大家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第15课《猫》。(板书课题)

二、 出示预习题。

1、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众不同,它给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古怪、淘气)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只猫,了解它的特点吧! 我们一起读读预学题。(出示幻灯片2) 请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笔,用这些方法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三、 学生自学。

1、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2、 教师巡回指导。 同桌互相检查对方的学习情况。

四、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

主宰(zǎi)   积蓄(xù)   澹澹(dàn)

黛色(dài) 匍匐(pú fú) 贮藏(zhù)

迸发(bèng) 遗憾(hàn) 芊芊(qiān qiān)

磅礴(páng bó) 闲情逸致(yì) 轻飞曼舞(màn)

4.解释词语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

明确:作者如是说的原因是,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麦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着金黄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和不少历代文人不同,与“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欢夏天。请说说原因。

明确:课文抒发的是对“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的正是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写法探究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请举例说明。

明确: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强调了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三)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三至五个),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表明了麦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拟人句:

(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板书设计

夏总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景(美)

人(勤)赞美夏天

赞美自然

赞美农民

赞美生活

五、课外拓展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象,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白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2、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慨。

3、联系生活,感受身边善待平凡生命的举止。

课前预习: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1、如此亲密的”接触”,你有过吗?(学生自由谈论)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亲密的接触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甚至爱上了他们。然而有一位作家却在和小猫几次亲密”接触”后就再也不愿养猫,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郑振铎学习这篇课文——《猫》来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由一幅有趣的图片谈起易勾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作者也亲密接触过小动物,却为何不愿再养小动物,以此导入到文本中去,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

一、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总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二、把握”遭遇”“感悟”“历程”:

过渡语:三次养猫的结局为什么总是失踪或死亡呢?难道作者不会养猫吗?我想,这其中必有复杂的原因吧!

1、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同学们觉得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很活泼;(学生自由寻找并抓住重点语句谈论)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感着一缕的酸辛):”我”喜欢这只小猫,所以当它突然离去时,”我”感到”一缕的酸辛”。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更有趣 更活泼;(学生具体谈论)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

找出反映”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状况)的语句。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怅然 愤恨

小结:”我”喜爱这只小猫,所以当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怅然和愤恨。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追问:(一只流浪猫)(同情、可怜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难看、忧郁)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不大喜欢、若有若无)那只花白猫对于……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凝望着。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 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芙蓉鸟遇害事件)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写心情的小节)

小结:”我”冤枉了这只流浪猫,所以当它被”我”一棒打跑并死去后,”我”很难过。

全文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个小的切入口来一步步从不同角度解读三只小猫的不同命运遭遇,同时在此过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浑然一体,当然重点语句的品味又将增强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课堂练习:

1、我想,我们身边肯定也有许多爱好并且善待小动物的人和事,也许就包括你自己,同学能谈谈他们吗?

2、以”我与 (小动物名称)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写了一副对联称赞一位文学家,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位文学家是蒲松龄。写出了赫赫有名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狼》,看看一个跟狼有关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2.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常识。

(比如:止:通“只”,仅有。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乃:副词,于是,就。)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描写了一个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狼的追赶,投骨不成,只能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读。

分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屠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1)屠夫: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2)运用了心理与动作描写的方法。“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2.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确:(1)贪婪、凶恶、狡诈阴险、十分愚蠢的形象。(2)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绿眼睛刻画出来;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3.“狼”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觉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确:根据对《聊斋志异》的了解,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冲刺: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2.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狼》,进一步了解了蒲松龄作品风格。从中知道了:对豺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能心存幻想,应该善于应对,勇敢斗争。

作业: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写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虽短,知识点却十分密集,故事性强,思想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基础知识。在深入研读中,解读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

(2)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