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初中语文阅读题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可能是有些人比较困扰的板块,但是要知道中考的选拔性没有那么大,出卷老师不会特意出一些怪僻的题目为难考生,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一些选择题你只要把选项一个个带入,再看语句和逻辑的通顺性就不难了。
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用简洁语言写出作者或文章的论证思路
要点: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答题格式:作者首先……接着列举……,开始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出“……”的中心论点。
2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格式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又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
请对“芙蓉向脸两边开”作点赏析。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花也有情,朝向采莲女争相开放,似与采莲女争艳的情景。
二抓关键的动词(即“诗眼”)
一首诗歌中,往往就是几个字或某一个字有表现力,通常把这些字叫做“诗眼”。
动词的答题格式:某字,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点。
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赏析“见“字的妙处。
一个“见“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具体的表现了秋风萧瑟,落叶遍地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又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再如: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请对诗歌中加点的字作点赏析。
诗中“朝、夕“从时间上对比,表现了时间之短,”奏“表现诗人忧国情怀,”贬“表现朝廷昏庸。诗人仅仅以四字,两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获罪被贬之快的忧愤。
三抓写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修辞,也包括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举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后山寺破产预案》)
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禅院的幽深寂静。
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人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用一个“随”字展现了山势的变化过程,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一个“入”字,表现了长江的波涛汹涌,突出了画面的流动感。
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含星汉的壮阔场面。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诗人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春景,引发对往昔的回忆,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时之感。
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四抓诗人的情感态度,抓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言为心声“,“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有感而发。
有抒发离愁别恨的闺怨诗(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有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的(如辛弃疾的《为陈同肤赋壮词》);
有通过描写边塞雄浑奇异风光来表达为国建功、忧国思家的矛盾心里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有借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自己归隐后的闲适的(如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
有借历史来表达自己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如杜牧的大部分咏史抒怀诗);
也有借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来揭示现实社会的(如张养浩的散曲)等等。
在鉴赏古诗词时,弄清楚诗歌的题材,要紧扣主题答题作答。
举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人希望总会有一天,登上泰山,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登高望远的豪迈气概。
又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运用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朝代的兴衰,受苦受难的总是百姓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又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心系国家,表现了诗人无私的奉献精神。
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两句诗暗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表达了诗人面对朋友宽阔的胸襟。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