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王明刚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一般特点。学会从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分析课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手段,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议议、说说、练练课

三、预习要求

预习课文,从“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这一情节入手,把握周瑜、蒋干、曹操三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同时体味《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蓝图

这篇课文的教学宜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提示与提问交替进行,形成一个阅读指导顺序,让学生在议议、说说、练练的学习氛围中,从无疑转成有疑,由有疑转为释义,养成一种探究性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的内容提出各种问题。问题可以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可以是文章体裁方面的,可以是情节与人物方面的,也可以是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方面的。提出问题的原则是:一应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的;二应是在把握课文过程中确实有思考价值的。每个同学至少整理出五至十个问题。

再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将每个同学整理出的五至十个问题汇总起来,经过初步的议议说说,剔去重复的与通过小组讨论已解决的较浅层次的问题,筛选出五个问题。

最后一步是老师将八个学习小组提交的问题集中起来制成意见征询单,让每个学生来遴选你认为质量最高且最希望得到圆满解答的十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民意”比较集中的十来个问题作一些文字的整理、顺序的排列以及过程的设计。

2.让学生集中议议说说如下主要问题,教师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1)课文标题给读者启示了记叙文的哪些要素?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的中心。

(2)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周瑜、蒋干、曹操。这三个人在整个故事中分别有哪些活动?

提示:东吴都督周瑜,受命率军抗曹,形势对他不利,但他无所畏惧,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他对曹操来信直书“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分愤怒,认为是对东吴的轻视和侮辱,于是毁书斩使以示威,接着又初战得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但周瑜并不轻敌,还连夜亲去侦察战败后的曹营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问题:周瑜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看到“沿江一带分为二十四座水面,以大船居于外为城廓,小船居于内可通来往。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这一使他心惊的阵势。)

问题:这个新的阵势是由谁部署的?它对周瑜有什么影响?

(是“久居江东,谙习水战”的蔡瑁、张允二将部署的,看来要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就必须先要除掉这两个心腹之患。这时恰好曹操的说客蒋干前来劝降,给周瑜提供了离间曹军内部、施展借刀杀人之计的机会。)

问题:周瑜是怎样利用这个机会的?

(周瑜的第一步是只叙同窗情谊,却不让蒋干有开口劝降的机会,并在群英会上下了谈论战事者斩的禁令,使蒋干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第二步故意陪蒋干参观东吴的军营和备战情况,并向蒋干叙说了自己同孙权的亲密关系以及他抗曹的坚定态度。一来显示他与蒋干的友谊非比寻常,为后面的蒋干盗书网开一面;二来彻底断了蒋干劝降立功的希望。第三步是装醉,诱使蒋干错误地以为有机可乘,而此时的蒋干劝降无望又不想空手而归,自然就步步堕入了周瑜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问题:为使蒋干深信不疑,周瑜又是怎样装醉的?

(周瑜在群英会上的少年得意、踌躇满志,且见了故人酒逢知己,喝得酩酊大醉的情状,在蒋干看来完全合乎情理。此时的蒋干,苦无办法又急于脱身,因此彻夜难眠,这就造成了他翻书盗信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蒋干对这封假信毫不怀疑,还自以为发现了一个重大机密呢?

(因为假信内容在蒋干看来处处合乎情理:(1)蔡瑁、张允本非曹操嫡系,原为荆州刘表部下,新近降曹,信中说他们投降为形势所迫,并非真意。(2)信中编造了“已赚北军困于寨中”的话,促使蒋、曹二人都想起水寨兵员的布局是荆州水军在外圈,曹操的青徐军在内圈,确信这样的部署是个阴谋。(3)信中又说蔡、张二人准备杀死曹操投奔东吴。这几点不但促使蒋干认为事态严重,同时也激怒了曹操,使之中计。信的末尾又设下伏笔,说早晚有人来江东联系,这就为当晚假探子的报信作了印证。总之,这封假信设计周密,才使蒋干深信不疑。而对于劝降不成的蒋干来说似乎又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向曹操邀功的机会。)

问题:虽说假信编造得十分周密,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连串迷惑蒋干的手段。这些迷惑手段有哪些?

(一是周瑜两次装说梦话:“子翼,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二是假设江北来人联系,故意清晰地说出“蔡张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使蒋干坚信蔡、张二将确实与东吴有勾结。三是周瑜装睡不醒,让蒋干自由行动,有机会不告而别,好尽早回去报功。)

问题:从以上分析,总结一下周瑜、蒋干这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蒋干轻率大意,轻举妄动,自以为聪明却步步堕入周瑜的圈套。他忠于曹操,处处想博得曹操的更大信任,盗信后,更是求功心切,终于被迷惑中计。周瑜则机智多谋头脑敏锐,指挥若定。他机敏地利用蒋干过江劝降的机会,精心设计了一套周密的反间计,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

问题:曹操一向老谋深算,又生性多疑,他为什么也会中计呢?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哪些性格特征?

(曹操自恃实力强大,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同意蒋干过江劝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估计,待蒋干盗信回来,又偏听偏信,杀了蔡、张二将。事后虽警觉上当,但却文过饰非,不肯承认错误。可见曹操正是由多疑而主观,加之刚愎自用而中计的。)

问题:通过对周、蒋、曹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说说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课文的主题是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

3.在议议说说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共有五题。重点可放在议议说说前面的三个题目。训练的重心应落在“议题意”“议答案”上。

如第一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把握故事情节。《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但在情节上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叙述的线索非常清楚。议议说说的内容可放在叙述思想的梳理上,同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情节内容,划分出课文的结构层次。课文之所以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写起,因为这是本文所述事件的开端。这场赤壁之战的前哨战虽以东吴获胜告终,但曹操马上采纳蔡瑁张允的建议,对军事作了重新部署,这对东吴来说,形势相当严峻,于是也就有了周瑜智设离间计,让蒋干盗信中计的下文,而周瑜的足智多谋、蒋干的似智实愚、曹操的多疑误事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得以充分展示。

如第二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特别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并由此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第三题命题的意图是启示我们要把握历史小说的特点。对照阅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我们不难理解历史小说不同于史传文学,它既要反映历史的真实,又允许作艺术性的虚构。通过议议说说,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把握鉴赏这类小说的基本方法。

?[创意说明]

这份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成功的是,这一教学设计安排了许多议议说说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训练的机会。至于所思考的问题也来自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能获得锻炼的机会,而教师则在同学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作好点拨,这就摆脱了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由于同学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议议说说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到了磨练和提高。这份教学设计反映了设计者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了语文教学重能力训练、重素质提高的新的教学观念。

《群英会蒋干中计》说课稿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群英会蒋干中计》出自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小说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与欣赏。《群英会蒋干中计》只是一篇课外阅读篇目,但因刚学完《林黛玉进贾府》,趁热打铁选学本文,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初步掌握赏析古典小说的方法。

《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

(1)了解《三国演义》概况以及与本文情节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课文,把握故事,品味小说语言和揣摩人物性格。

(2)引导学生采用评点法解读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3)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与命运成败关系,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性格。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精细的小说语言和精彩的人物刻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为分析小说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与命运成败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性格对人生、事业的重要影响。

第二方面是学情分析:

职校学生普遍的特点是: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阅读量小,有一定的求知欲,喜欢动脑(虽然正确率不是很高)、动嘴,不喜欢动笔,好表现自己,平时课堂气氛活跃。

对于《三国演义》,学生并不陌生,初中他们学过《杨修之死》,我会通过回忆情节,结合有关的故事、传说、典故、成语等,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但《群英会蒋干中计》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头绪繁杂,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交代背景,理出头绪,拎出主要人物,有一定难度。

鉴于此,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

一、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了解本课中曹魏、东吴两大阵营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批注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

二、对照书下注释,疏通字词,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第三方面是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导读法,学法是评点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三篇小说,初步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并做了课前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固有特点,我把兴趣激发放在首位。精心设计预习题目,用抢答方式,引导他们一步步走近小说。入题后,我采用导读法和评点法,“以导为主”,从感觉入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评点作品,逐步掌握鉴赏的方法。

备课时,我首先要求自己做好以下两点:

一、吃透教材,视野要比学生远、高;

二、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学生读书的心理,设法让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一展身手。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交流观点;在探究中,学习点评文本人物。

本课的教时安排为两课时;

教学用具主要有多媒体课件

第四方面是教学过程:

我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有五个部分,即导入新课、文本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首先我会以温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已经梳理了故事情节,所以我会和学生一起对照幻灯片勾勒出本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课文中交战的双方分别是以曹操为代表的曹魏集团和以周瑜为代表的东吴集团。故事的起因是三江口曹操兵败,欲求破吴之计,曹操手下谋士蒋干以“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为由,主动请缨前往东吴,游说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来降。

而此时的周瑜也正因夜探曹军水寨,苦思如何除掉帮助曹操训练水军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二人;得知蒋干来访,顺水推舟,巧妙地实行了反间计,让蒋干上了当,借蒋干之口,曹操之手,砍下了蔡、张二将的人头。

此板书巧妙勾连了情节和人物关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接下来,进行文本探究。因为本文故事情节曲折,头绪繁杂,所以我设计从情节的结局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揣摩小说语言。这样设计,目的是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在情节生动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的:先问小说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曹操中计。那么曹操中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看了密信。再接下来问密信为何会让曹操上当?学生很可能会说信写得好,我就追问一句好在哪?这里问而不答,要求学生大声齐读信的内容,再把内容分层次,换成现代语言。

1、某等降操,非图仕禄,迫于势耳。 降曹不得已

2、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 操练水军的方式就是为了将曹营本部人马困于水寨中间。

3、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 有机会一定杀掉曹操来降东吴

4、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复。请周瑜耐心等待,不要生疑。

然后,让学生体会一下曹操读信时的心理活动。最后结论是因为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极富有迷惑性,才会让蒋干上当、曹操盛怒之下错杀了蔡、张二人。

接下来我又会问,这么巧妙的密信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蒋干从周瑜那偷来的。

周瑜又是做了那些安排让蒋干看到信,相信信的内容,偷信的呢?也就是周瑜是怎样让蒋干中计的?由此引出周瑜的设计过程。这里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他们的回答很可能七嘴八舌、缺乏条理,我会煽风点火引起学生争论,比如学生可能说周瑜装醉,与蒋干共寝,给蒋干制造偷密信的机会;那我会问周瑜为什么不一见面就邀蒋干喝酒,诸如此类,这里很有可能会产生教学的高潮。

最后我进行总结:与蒋干见面便先发制人堵其嘴;群英大会让太史慈监酒堵其意;看军士,观粮草,舞剑作歌,抒发志向堵其心,步步为营,让蒋干走投无路。然后周瑜先是喝得“酩酊大醉”,与蒋干共寝,给蒋干制造偷密信的机会,后又有周瑜梦中呓语和江北密报,先堵后诱,请君入瓮,让蒋干想不上当都很难。

周瑜设计真是妙,那你能不能找一找作者刻画周瑜这个人物,有哪些精彩的地方(如语言、神态、动作等),写出你的评点。

批注评点法对我的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已经学了评点法,用了评点法。我之所以指导学生运用评点法,是因为

1、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摆脱语文教学,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的束缚,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的阅读个性一定会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2.有利于学生在自立阅读中逐步掌握整体阅读规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语言能力,阅读经验,应用略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从整体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从整体内容系统中去分析文章局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3、以点促读,以评促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形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另外第一课时已经布置了相关作业,结合刚才的情节分析,让学生读出他们的批注。不求多,只要动笔就行。我会“借题发挥”,结合以往学过的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画出最能代表其性格的地方。

如周瑜的几次“笑”,足以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①“间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③“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④“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让学生一一找出并进行分析,最终归纳出周瑜机敏潇洒、踌躇满志的性格特征

再接下来问:曹操为什么不承认自己错杀了蔡瑁、张允?

教师总结:曹操奸诈多疑、刚愎自用、老奸巨猾的性格特征。

接着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三步,拓展延伸。

请学生说一说:“结合你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中,你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人是谁?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这很正常,他们的年龄、阅历、知识层面限制着他们。

对此我做如下点拨:“其实,人的性格都具有两面性,如周瑜,虽有优点,但气量狭小;曹操虽恶,却有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一面;至于蒋干虽如小丑一般,但简单纯粹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

大千世界,物种万千,人性各异。人可以有不同个性,但崇真向善、胸怀宽广、乐观自信一直是健康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追求。对于个人性格中的一些缺陷,诸如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悲观颓废、疑神疑鬼等,要力争克服,否则,它或许会成为你人生路途中的绊脚石,酿成一些意想不到的悲剧,即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至于计谋,运用在军事斗争、商业竞争中,是理所应当。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一方面应该简单些、真诚些;另一方面要多用脑,勤思考,千万不要让情感烧焦了你的理智。”

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布置作业。

结合我们对课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写一篇评论性的随笔,题目是:“今天的蒋干在干什么呢?”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小结。这个设计既针对本课,也可以作为整个小说单元的总结。

我以这样两句话来结束本课:

“中国古典小说,注重情节铺排、人物刻画,阅读时可以用评点法,将自己阅读心得及时记录下来,抓住这几点,我们就可以在文学园地畅享小说这朵奇葩的芳香。”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反思

说明反思,其实叫习惯性撒娇或许更合适。年年写,年年交,痛心疾首也好,认真溜场也罢,好像写就写了,写了就算了,再没了下文。

这样不环保。 就说这篇《群英会蒋干中计》吧,《三国演义》在寒假也布置学生去读了,但效果如何,真是经不起推敲。

都忙,人家学生大多年都没过好,四下里去补课,看看课本就不易了,将心比心嘛。

我的四个一作业不也是一拖再拖的。 于是,就有了课堂上一问三不知的情形,就有了摸底考时学生的零分作文,真的一个字都没写。都不知道是该批评其执着还是表扬其诚实了。

但真的是都怨学生,自己一点责任和对策都没有吗? 刚刚结束的年级诗歌创作表演大赛中,负责电脑操作的一个男同学深深地教育了我。由于我的失职,电源用到一半,忽然没电了,而且情急中竟找不到电源插座。台下坐着二三百人,还有校长书记。我的脸都白了,他也急,却不慌,在各方的催促和责怪中,一面紧张应急修复,一面自语道:也好,下次不会再这样子了。

是的,他刚开始做,有错是正常的。但这次记住了,下次就不会再重复错误了。这就是进步。我做了十几年了,怎能没一点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