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怆然和感慨。
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习内容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扬州慢》讲课实录
今天,我们来鉴赏一首南宋词《扬州慢》(板书)
师: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生:姜夔。
我请一位同学帮我把该词作者的姓名写到标题的下面。
师:这位作者的字不是太好写,希望大家注意它的笔画和结构。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生:这首词为什么叫做《扬州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首词写的是扬州的景象,抒发的是对扬州的感慨。
师:有道理,看来你在课下预习的很认真,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这是一首慢词。
师:对,这是一首慢词,何为慢词?
生:不知道。
师: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制的词,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师:这首词前有一段精练的序文,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由这段序文我们可以大胆推断一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大家自由读读序文,来推断以下。
板书:生成性教学目标1:体会该词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
生:悲。
生:怆然。
生:伤感。
生:低沉。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把它概括为“感伤低回”吧。
板书:感伤低回。
师:这段序文中大家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这首词,看看它的感情基调是否如我们所推断的那样。
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较准确,是不是读得有点快,哪位同学再试一试?
一生读。
师:好多了,它的感情基调和我们推断的一致吗?
生:一致。
师:下面我来读这首词,和大家分享我的理解,请大家品一品这首词的风格。
师:对这首词的风格,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然清新。
生:沉闷。
生:婉约。
生:雅致。
师:大家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好,有一种说法是“清空骚雅”,是专家的结论,尽管我们不迷信专家,但是我觉得这个词概括得还是相当准确的。大家知道这个词怎么解释吗?
生:不大好说。
师:清空,清幽空灵。骚雅,格调悠远。
师:我们重新回到词上来,请大家自由读5分钟,之后我请几位同学来默写。
生读。
师:这首词上下两阕一共有8句,我们找两组同学上来默写,一组写4句。
学生默写。
师:我们在学习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时,特别提到一种表现手法叫用典,大家看这首词里有没有用典这种手法?
生:有。
师:是用事还是化用前人诗句?
生:化用前人诗句。
师: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
生: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师:使用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
生:昔日的扬州富丽繁华。
师:词人眼中,现实的扬州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找出关键句。
生: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波荡月冷。红药徒生。
师:昔日的景象跟现在的景象一样吗?
生:完全不一样。昔盛今衰。
师:也就是说,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对比,有何效果?
生:昔日的富丽繁华成为今日荒凉萧索的有力反衬。
师:如今的扬州城,一片荒凉破败,这是实景,昔日的扬州城呢?
生:是虚景,存在于词人的想象中。
师:现实中的景和想象中的景交织在一起,共同表达同一种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虚实结合。大家看这首词有哪几种表现手法?
生:用典、对比、反衬、虚实结合。
师:除了这些表现手法,大家看还有修辞手法吗?
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的是拟人手法。
生:“胡马窥江”用的是借代手法。
生:“清角吹寒”和“冷月无声”用的是通感手法。
师:这首词用了这么多的手法,很典型地体现了南宋词的特点,那就是——
生:极其工,极其变。
师:尽管这首词用了这么多的艺术手段,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
生: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
生: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生:感时伤乱。
师:看来大家对这首词主题的理解是很到位的。让我们把它重新读一遍。
教后记:诗歌鉴赏历来都是难点,是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讲之前,我反复推敲,争取把教材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我以前讲新课的时候,总会设计一段导语,作为进入新课的引子,这一次,我也准备了导语,但最终我决定放弃使用它,而是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直接切入课文,我觉得这样节省了不少时间,好象更稳妥些。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以前也是在开始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就告诉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一开始便知道了学习的重点,会把精力放在这个重点上。但是这样做往往也会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诸多变化的因素,违背了教学过程的自然生成性,要知道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提出教学目标,也许更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读了《扬州慢》这首词的小序,让学生来推断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时,才提出第一个教学目标,体会该词的感情基调。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后,提出体会该词语言风格的目标。学生熟读成诵后并明了该词所写为扬州的今昔之后,自然提出该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唐诗宋词,必须注意宏观与微观,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因此在引领学生分析完《扬州慢》的诸多表现手法之后,我马上提示学生,这首词精致的语言和这么多的艺术手法的运用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南宋词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极其工、极其变。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好了它可以起到揭示思路,明确重点的作用。在这堂课的板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来写,而我则提醒他们该怎么写,在默写《扬州慢》全词时,我把全词8句话分给8名同学,每人写一句。这样既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得到了锻炼,又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降低了难度。
以上就是我对讲授《扬州慢》这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及反思,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