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有哪些
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主要是高处坠落,可分为临边坠落、洞口坠落、脚手架坠落、悬空高处作业坠落、踩破轻型屋面坠落、拆除工作中坠落、登高过程中坠落等类型。
临边坠落。主要风险如下:建筑作业面周边未安装防护栏或防护栏不合格;违章作业;临边防护栏损坏或被移走;作业人员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等。
洞口坠落。主要风险如下:操作不慎,身体失稳;在洞口旁边嬉闹起哄打架;洞口没有安全防护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安装不牢、不合格或损坏等。
脚手架坠落。主要风险如下:脚踩探头脚手板;踩空、绊、跌;脚手板没有满铺或铺设不稳;未安装防护栏杆或防护栏杆已损坏;操作层下未设安全防护层;脚手架离墙面距离超过20厘米,没有防护措施等。
悬空高处作业坠落。主要风险如下:立足面狭小,用力过猛,身体失稳,重心超出立足地;脚底打滑或不慎踩空;未系安全带或未正确使用;安全带挂钩不牢固;现场未设置安全绳;作业面未设置安全兜网等。
踩破轻型屋面坠落。主要风险如下:未使用板梯;作业人员未系安全带;作业人员操作或移动时不慎踩破石棉瓦等。
拆除工作中坠落。主要风险如下:站在不稳定部件上面从事拆除等工作;拆除脚手架、井架、龙门架等未系安全带;拆除井架、龙门架未预先设好临时钢丝网;操作者用力过猛,身体失稳;楼板架上堆放拆除的材料超载等。
登高过程中坠落。主要风险如下:没有安全登高设施;登高设施不良或损坏,未对登高设施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翻爬脚手架、井架、龙门架或乘坐非乘人运输设备等。
2、高层火灾如何自救
高层建筑火灾自救逃生大体上有三种策略:
第一种:在着火层的下面。处于这个空间位置的人员相对比较安全,因为烟和火一般是向上燃烧蔓延的。但也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火势会从上向下燃烧蔓延。所以在着火层下面的人员也要迅速沿疏散楼梯向下逃生。
第二种:在着火层的同层。处于这个空间位置的人员应该可以看见烟和火以及其他逃生人员。这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可以针对不同的火势情况采取正确的逃生策略和方法。当烟和火已封堵楼梯间时,应沿另一个疏散楼梯向下逃生,因为每一栋高层建筑都会有两个以上的疏散楼梯;当烟和火把所有的疏散楼梯都封堵了,且没有防烟面具时,不能强行通过烟火区域,应沿疏散楼梯向上逃生至屋顶等待救援;当大火封门使你无法从疏散楼梯逃生时,这时也不要手足无措,可退守房间自救逃生或在积极防御中等待救援。
第三种:在着火层的上面。处于这个空间位置的人员受到烟和火的威胁,是非常危险的,应迅速沿疏散楼梯向下逃生。如果火势很大已封堵了楼梯、走道,无法向下逃生时,可以分别采取向上逃至屋顶、退守房间自救逃生、退守房间等待救援的策略和方法。
3、有限空间作业需防范哪些风险
有限空间作业需要防范中毒窒息、可燃气体燃爆、盲目救援风险。
具体防范措施如下:建立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作业流程、审批权限、应急体系;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作业前必须经教育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作业前风险辨识到位;通风置换到位,即将可燃物、有毒有害物浓度降低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值以内;取样分析到位,即取样点、时间间隔要符合规范要求,分析结果必须准确、可靠;应急器具到位,即必须按照规范要求配备安全防护器材和施救装备;作业监护到位,即按照规范要求安排经过专门培训、具备资质的监护人员;应急人员到位,即根据存在的现实危险情况,在作业现场附近安排足够的应急力量,以防不测。
有限空间正确施救方法如下:
1.沟通复测。施工过程中,外部监护人严格执行每隔十五分钟与施工人员沟通一次,每隔两个小时对施工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复测。
2.及时通知。作业空间内施工人员遇到中毒、窒息等事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自行及时通知外部监护人,或外部监护人按时进行沟通复测,及时发现事故。
3.请求支援。监护人接到呼救信号后,及时发出警报,通过对讲机向应急小组请求支援。
4.组织救援。外部监护人迅速穿戴好防护用品先行实施救援。若施工人员仍有意识,监护人员可在外部直接传递通气式呼吸器面罩,使其自救;若施工人员已失去意识,监护人戴面罩进入作业空间进行救援。
5.封锁场地。监护人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锁,防止其他人员无故进入影响救援工作。
6.救援完成。监护人及救援人员成功救出被困施工人员,应及时送医,封锁并保护好现场,禁止所有人员进入,待调查。
4、遇到触电事故如何自救与救援
触电急救原则是: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如果是低压电源触电,实施“五字”脱离电源法:拉,应立即拉下附近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断,应迅速用绝缘完好的钢丝钳或断线钳剪断电线;挑,急救人员可用替代的绝缘工具(如干燥的木棒等)将电线挑开;拽,急救人员可戴上手套或手上包缠干燥的衣服等绝缘物品拖拽触电者,或用一只手将触电者拖拽开来,切不可触及其肉体;垫,如触电者紧握导线,可设法用干木板塞到触电者身下,与地面隔绝。
如果是高压电源触电,脱离电源的方法是: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靴,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高压断路器。
遇到触电事故,现场自救与互救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救护人应使用适当的绝缘工具,最好用一只手操作,以防触电;防止触电者脱离电源后摔伤,当触电者在高处的情况下,应考虑采取防止坠落措施;在救护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和被救者与附近带电体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再次触电;如事故发生在夜间,应设置临时照明,以便于抢救,避免发生意外;采用心肺复苏法要不间断地进行救护(包括送医院途中),不得轻易放弃。
5、动火作业的安全规范
要做好动火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风险评估。作业单位应针对动火作业内容、作业环境、作业人员资质等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系统隔离。动火施工区域应设置警戒线,严禁与动火作业无关人员或车辆进入动火区域;切断物料来源并加好盲板,经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后,打开人孔,通风换气;与动火点直接相连的阀门应上锁挂牌,动火作业区域内的设备设施须由生产单位人员操作;储存氧气的容器、管道、设备应与动火点隔板(加盲板),动火前应置换,保证系统氧含量不大于23.5%(体积分数);距离动火点30米以内不准有液态烃或低闪点油品泄漏;半径15米内不准有其他可燃物泄漏或暴露;距动火点15米内所有的漏斗、排水口、各类井口、排气管、管道、地沟等应封严盖实。
可燃气体检测。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动火过程气体检测,并明确检测频次;对作业区域或动火点可燃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并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或其他类似手段进行分析;检测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氧气浓度,达到许可作业浓度才能进行动火作业。
实施动火作业的要求具体如下:动火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措施或安全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作业,作业人员在动火点的上风向作业。应位于避开油气流可能喷射或封堵物射出的方位,特殊情况应采取围隔作业并控制火花飞溅。用气焊(割)动火作业时,氧气瓶和乙炔瓶的间隔不小于5米,且乙炔气瓶严禁卧放,两者与动火作业地点距离不得小于10米,并不准在烈日下暴晒。动火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气体检测频次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注明检测时间和检测结果,动火监护人应坚守作业现场,动火监护人发生变化需经批准。
6、发生交通事故如何紧急处置
1.立即停车。停车后按规定拉紧手制动,切断电源,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如在夜间还要开示宽灯、尾灯。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时,还须在车后按规定设置危险警示标志。
2.及时报案。拨打122报警,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肇事车辆及伤亡情况。同时,还应拨打119向消防部门报告、向120急救中心呼救。当事人一定要等到对方明确答复后方可挂机,在警察到来之前不能离开事故现场,并积极通报情况,等候救援。
3.保护现场。保护现场的原始状态,包括车辆、人员、牲畜和遗留的痕迹、散落物,不随意挪动位置。有条件应用绳索等设置保护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车辆等进入,避免现场遭受破坏并发生次生事故。为抢救伤者,必须移动现场肇事车辆、伤者等,应在其原始位置做好标记,不得故意破坏、伪造现场。
4.抢救伤者。确认伤者的伤情后,能采取紧急抢救措施的,应尽最大努力抢救,包括采取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心肺复苏等,并设法将伤者及时送往就近的医院接受抢救治疗。除未受伤或虽有轻伤本人拒绝去医院诊断外,可拦搭过往车辆或通知急救部门、医院派救护车前来抢救。
5.防火防爆。在有可能发生大火、爆炸险情时,应关掉车辆引擎,消除可能引起火灾的隐患。事故现场禁止吸烟,以防引燃泄漏的燃油。载有危险物品的车辆发生事故时,要及时将危险物品的特性,如是否有毒等情况通知现场救援人员,以便采取防范措施。
7、家庭燃气事故防范
在燃气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泄漏、防中毒、防火灾。
要自查燃气气具是否合规。灶具、热水器、壁挂炉安全使用年限从出售日起为8年,超期使用会导致燃烧工况差,易损耗燃气,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使用灶具一定要使用带熄火保护装置的灶具。
检查连接燃气气具的软管是否合规。请使用专用燃气软管,目前普遍在用的软管有胶管、金属波纹管、铝塑管。胶管因其使用年限短、易老化,建议更换为其他软管。专用金属波纹管及铝塑管可与灶具同寿命,且可防鼠咬,推荐使用。燃气软管安装应注意:胶管不要超过2米;燃气软管不要靠近灶面;燃气软管不要穿墙体、门窗,不要压、折燃气软管;燃气软管与灶具、管道连接处,要使用卡箍固定。
要养成良好的用气习惯。使用燃气时,要注意开窗通风;要有人照看;使用完灶具后,应将燃气和燃具开关关闭,长期外出应关闭燃气阀门;厨房保持整洁卫生,特别是灶具周围,不要堆放易燃物品;养成日常查漏习惯,重点检查胶管与灶具及燃气管道连接处、燃气表与燃气管道连接处、各阀门部门,常用方法是涂抹肥皂水,严禁使用明火检查;当需要改动燃气设施时,一定要找有资质的燃气供应单位实施拆、改、迁、装作业;有燃气设施的房间内,严禁住人。
当闻到有类似臭鸡蛋、油漆等刺鼻气味,怀疑发生燃气泄漏时,一定不要惊慌,要迅速关闭燃气阀门;打开门窗,让泄漏的气体散发到室外;迅速撤离至户外安全地方拨打燃气抢修电话,通知供气单位派专业人员处理。在此过程中,严禁开关任何电器,严禁一切火源,严禁穿脱衣物。如发现邻居家燃气泄漏,请勿使用门铃,应敲门通知邻居。
8、危险化学品企业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如何规定
化工企业安全距离通常是指化工企业安全防火间距和卫生防护间距。
一、安全防火间距主要是指化工企业与相邻企业、设施的防火安全距离。
1.化工企业与相邻企业、设施还包括居民社区、铁路等。
2.安全防火间距通常执行国家相关行业规范,如《石油化工安全防火规范》。
3.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在不同条件下通常在20米至150米之间。
二、卫生防护间距是指企业与周边敏感场所、设施、区域的卫生防护距离限值。
1.敏感场所、设施、区域主要包括下述范围:居住区以及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饮用水源、水厂以及水源保护区;车站、码头(依法经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通信干线、通信枢纽、铁路线路、道路交通干线、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以及地铁站出入口;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渔业水域以及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基地;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场所、设施、区域。
2.卫生防护间距通常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如《石油加工卫生防护距离》(GB8195-2011)等。
3.化工企业卫生防护间距。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化工企业卫生防护间距通常在200米至1200米之间。
9、地震逃生知识
就地震应急避险来说,逃生有方法、知识无定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急避险方法。公众应根据当地的地震背景、建筑(构)物的抗震能力、疏散通道及室外环境安全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
主流地震科普观点认为,地震应急避险应分为两个步骤:震时就近避险和震后快速疏散,而不是一跑了之。
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指出,震时避险的方法按照建筑物性能划分:当建筑物抗震性能强时,震时一律引导就近躲藏(伏地、掩护、抓住);当建筑物抗震性能一般及以下时,能快速疏散的人员,震时引导迅速撤离到室外安全地方,在短时间难以撤离的人员仍然引导就近躲藏。震后疏散的目的是防止余震引起房屋倒塌造成伤害,该标准根据“有序、安全、快速”的原则,对震后疏散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
科普宣传教育有所“能”,也有所“不能”。但“房子结实”与否,减灾教育所营造的安全文化都十分重要,我们需要不断地从灾害中吸取教训。就平时准备来讲,应该开展风险分析、隐患排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演练;同时,还可以通过动手准备一个应急包、绘制一张防灾地图等形式来落实应急预案,真正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10、电梯被困如何自救
电梯是国家强检的特种设备,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特种设备的安全实施全程监督管理。所以,电梯不可能出现无人监管运行。
从设计原理上说,电梯有一个与轿厢重量大致相当的配重系统,以保证电梯的曳引传动。此外,电梯钢丝绳至少有三根,最多可达八根,安全系数超过十倍以上。就算在完全失去正常维护的情况下,充其量就是其中的一根断裂,不可能发生全部钢丝绳都断的情况。因为,只要电梯运行超过正常速度的15%,安全钳就会被拉动、轿厢就会被卡死在轨道上。
电梯实际运行楼层和显示的楼层之间,存在一个差值,这是为了乘客习惯的匀速运动而设计的。当电梯因各种故障突然停止运行后,显示屏则会切换成实际楼层的数字。这样,乘客有可能看到的是从19楼坠落到16楼。这就是所谓“电梯急坠”的原因。实际上电梯是正常刹车,它本来就在16楼,并未发生滑落。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因为电气故障、系统侦测到之后,自动运行到1楼的安全复位。
总之,电梯被困,你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报警按钮和对讲系统呼救,然后冷静等待维保人员将故障解除后安全离开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