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很早起床,鸣放鞭炮,叫放“开门爆”,也叫“出天方”。意思为开门大吉,万事如意。大清早,小孩子穿上新衣,到长辈家拜年。成人相见,则拱手道贺,互祝吉利。近几年,对远方的长辈、亲朋打电话,发短信拜年祝福。有客到来,就敬之以糖果、茶蛋,叫“捧元宝”。
拜新灵
农历正月初三,全县大部分地区,对头年死去的人,叩灵祭奠,携带香纸爆竹前往,俗称“拜座”。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夜,全县城乡许多青年人聚在一起玩灯,灯有布龙灯、板龙灯、草把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船灯等等。往往鼓乐喧天,歌舞达旦。城乡居民,多在这天夜间,用糯米粉裹芝麻糖做成圆团,名叫“元宵“,全家聚食,以为吉利。民谚云:“吃了元宵粑,人人种庄稼”。意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已过完,各行各业都应忙起来了。
土地会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这一天蛰龙开始苏醒,称为“龙抬头”。又传说这一天为土地神的生辰,城乡群众,分别在居地举行祭祀,名曰“土地会”,男人参加,须沐浴更衣,置办祭品,有的地方还请道士设香案、做法事,以求一方平安,仪式完毕后,参加者齐聚会餐。20世纪70年代后,这一风俗已消歇。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民间传说这一天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农村居民,多在这一天做蒸米粑或糕粑,名叫“花朝粑”。少女们喜欢以彩帛、鲜花饰于鬓发之间,以期博得花神的喜爱赐之幸福。传统习惯于这一天男婚女嫁,大吉大利,不犯忌讳,不怕神煞。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日,民间认为这一天是灾星邪鬼降临的日子。农村妇女,习惯在野外采摘野生小蒜和粉做粑,名叫“打鬼粑”。并在当晚焚烧纸钱,供粑祭祀。认为这一天吃“打鬼粑”可以驱邪逐鬼,消灾免难。
清明节
人们习惯在清明节或节前几天进行扫墓活动,在祖先坟前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摆放祭品,并在坟上挂纸花、压纸钱,同时铲除墓地周围杂草,在坟上培土堵洞。现在机关、学校多在这一天祭扫烈士陵园,以寄托哀思。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这一天,家家门上挂着艾蒿菖蒲,说是“艾虎除妖,蒲剑斩鬼”。传说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民间用芦叶、箬叶裹糯米粽子,投江祭奠。现在虽然不再把粽子投江,但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一直沿续至今。多年来,每年端午节,江湖水面上常有龙舟竞渡,但近年县境内也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