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课件设计

黄飞

《雨巷》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

  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

  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

  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

  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

  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

  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

  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

  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

  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

  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

  那么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

  《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

  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

  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

  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

  《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

  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

  (《诗论零札》十三)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他译过这一派的诗。

  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⑴ 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⑵ 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

  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⑶ 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⑷ 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压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

  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